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

主题:在2013年里,房子会是年轻人的心病吗

发表于2013-01-16

新的一年刚刚拉开大幕,有关房子的新闻已充斥报端:北京市调整公积金二套房贷款标准,住建部将研究调控长效机制纳入重点工作……一切迹象表明,房,还是2013年的关键词。

   有关房子的争议同样层出不穷,近日,旅美学者薛涌撰文表示,中国土地资源紧缺,一般人在中国就要住小房。年轻人更不应“惟房是从”,失去奋斗的精神。薛涌鼓励国内长辈应大胆训诫后辈:“年轻人,凭什么轮到你住大房子?”

   国内年轻人是否太看重房子的价值?面对不断高涨的房价,在2013年里,房子会是年轻人的心病吗?
“难道我们不是吃了几十年的苦,甚至几代人在北京打拼才有的房子?”

   年轻人不应住大房子,这观点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,这一次换了角度——旅美学者薛涌撰文以个人经历为例,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奋斗。据文章介绍,薛涌在留日和留美学习过程中,居住条件均不甚理想。在43岁以前基本属于“蜗居”一族。国外年轻人也很少以拥有住房作为是否“有尊严”的标准,过度看重住房在美国社会甚至会让人觉得“有点神经病”。

   这一角度并不算新颖,国内早有各界人士忆苦思甜——“80后”的父辈都曾“蜗居”,婚后住集体宿舍,在大杂院私搭乱建只为一张床均是正常现象。为何到了如今,年轻人的价值观全变了?
张思成(58岁,国企员工,20世纪90年代分房):

   房子变成大家都关注的话题,其实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。也不是说原来房子就不重要,只不过在老百姓心里的位置,发生了挺大的变化。

   比如我们年轻的时候,没有谁家有自己的房子,住的不是宿舍就是公房。有私房的是极少数,而且因为时代的原因,有房的人未必觉得有多自豪。那时候的人讲奉献,人们心中压根儿就没有“我得有套房”的意识;谈对象,也没人拿房子作为衡量标准,那时候讲的是革命精神、思想端正,什么“丈母娘刚需”更没影儿了。

当然了,你要是能住单身宿舍,说明你还是有点儿本事的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,事情开始有变化了,分房争得面红耳赤的有的是。房子开始成为一个量化的标准,但那时候房子的量化是大小,不是价钱。比如处长分多少平方米、科长分多少平方米,都是有数的。我也是在那个年代分了房,之后因为职位调整,换过好几次房子,住房条件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。

   到了这几年,房子不光是大小的问题了,还主要是贵贱。年轻人有房才能结婚,没房就是没本事,基本都画等号了。

赵楚(68岁,已退休,没分过房,因拆迁获得住房):

   不能说年轻人就没有资格住大房子,现在年轻人有本事的很多,一年挣几百万的都有,人家比我们更有资格住大房子呢。不过绝大多数人确实得有个奋斗的过程,现在的小孩还没工作,先琢磨得挣多少钱,怎么给花了。说实在的,作为老人我不太能理解。我们为国家工作了一辈子,也没要求啥,像我赶上企业不景气,连房子都没分到,不也过了一辈子?

  我现在也上网,看到很多年轻人认为我们这些是既得利益者,心里其实很委屈。难道我们不是吃了几十年的苦,甚至几代人打拼才有的房子?




发表于2013-01-16

近日打电话到售楼部了解价格,发现擦,涨了好几百啊。崩溃!

发表于2013-01-16

必涨无疑了。没必要多说什么,现在应初见端倪了

发表于2013-01-16

“不能说年轻人就没有资格住大房子,现在年轻人有本事的很多,一年挣几百万的都有,人家比我们更有资格住大房子呢。不过绝大多数人确实得有个奋斗的过程。”这段我特别喜欢,说的很对。

发表于2013-01-16

房子便宜的时候,好像人人有房住,也没人关注他,当他的价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,关注他的人数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发表于2013-01-16

我觉得年轻人确实不该一上来就用父母的血汗钱来买套大房子,大房子最好通过夫妻之间的共同奋斗,最终得到,这样会感觉很幸福,也很满足。

发表于2013-01-16

会师老年人的心病吧,因为年轻人基本买不起房,掏钱的都是老人。

发表于2013-01-16

特别特别同意楼上的说法。

发表于2013-01-16

房子变成大家都关注的话题,其实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。也不是说原来房子就不重要,只不过在老百姓心里的位置,发生了挺大的变化。很赞这句,是在人民心目的位置有改变。

发表于2013-01-16

为了大家的评论赞一个,为了我买不起的房子愤怒一个。

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